“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”③涵養(yǎng)虛心接受批評的胸懷和氣度
習近平總書記提出:“要涵養(yǎng)虛心接受批評的胸懷和氣度,,胸襟開闊,、誠懇接受,有則改之,、無則加勉,。”面對充滿辣味的批評,是聞過則喜還是聞過則怒,,是知而不改還是即知即改,,直接考驗黨員干部的胸襟和雅量,也如實反映黨員干部的黨性和作風,。
“多見者博,,多聞者智,拒諫者塞,,專己者孤,。”善于聽真話尤其是批評性的話,有利于領導干部了解真實情況,集聚群眾智慧,,作出科學決策,,也彰顯了領導干部的民主作風、胸懷氣度,。如果剛愎自用,、閉目塞聽,就很可能作出錯誤決策,,造成重大損失,。1961年,劉少奇帶隊到湖南農村調研,,特意叮囑調查組:“要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,,讓群眾把心里話講出來,好話壞話都要聽,,哪怕是罵我們的話,。”這種開門納諫的作風、兼聽則明的智慧,,為我們樹立了榜樣,。
然而,面對批評,,仍有少數黨員干部容不下不同意見,,容易把別人的批評視為對自己不滿,存在抵觸心理,。有的領導干部,,一見有人批評,便暴跳如雷,,大有“老虎屁股摸不得”之嫌,;有的雖然態(tài)度相對“溫和”,但總是竭力推卸責任,,或逃避責任,;更有甚者,表面上“虛心接受”,,內心轉化為個人恩怨,,甚至千方百計給批評者“穿小鞋”。實踐證明,,害怕批評是怯懦,,不讓批評是幼稚,經得起批評是大度,,接納批評是明智之舉,。
涵養(yǎng)虛心接受批評的胸懷和氣度,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。“良藥苦口利于病,,忠言逆耳利于行”的道理人人都懂,,然而,“聞喜則喜”也是人的本性,。從“聞過不怒”“聞過不責”到“聞過則喜”,,必然要經過一番自我的修煉和靈魂的檢視。“反聽之謂聰,,內視之謂明,,自勝之謂強。”作為一名共產黨員,,面對他人的批評,不管是來自上級,、同級的批評,,還是下級的批評,只要批得準,、評得對,,就要虛心接受、誠懇回應,。即便是批評得不恰當,,也要寬容待之、反躬自省,。“君子之過也,,如日月之食焉。過也,,人皆見之,;更也,人皆仰之,。”這種聞過則喜,、從諫如流的態(tài)度,非但無損于領導干部的顏面,,反而能夠彰顯出自身的黨性修養(yǎng),、人格魅力。
人非圣賢,,孰能無過,。敢于直面問題、勇于修正錯誤,,是我們黨的顯著特點和最大優(yōu)勢,。1940年,有人向陳毅指出某干部貪污,批評陳毅用人失察,,用詞直接,,讓陳毅不太高興。事后,,陳毅意識到做法不妥,,第二天一早就向批評者登門道歉,認真進行自我批評并處理貪污事件,。多年后,,陳毅依然記得這件事,并在《六十三歲生日述懷》詩中感嘆:“難得是諍友,,當面敢批評,。”
“君子以見善則遷,有過則改,。”一名領導干部是否有接受批評的胸懷和氣度,,并不是聽他的話說得有多動聽、多謙遜,,關鍵看他的擔責態(tài)度,,看他的整改速度。領導干部不僅要把批評聲作為改進作風的鏡子,,更要把批評聲作為推進工作的鞭子,,在批評聲中傾聽民聲、純潔黨性,,在批評聲中改進工作,,在批評聲中不斷完善自我、提升自我,。(石爽)
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