顛簸不失志 貧賤亦清廉
“顛簸不失志,貧賤亦清廉”語出自宋代大儒朱熹,。朱熹中進士后,,回故里掃墓并拜會宗族長輩。一天,,他行至故鄉(xiāng)東門橋頭,見一水池石罅間淙淙涌出涼洌甘醇的泉水,,頓生思悟,,便詠出這句話。意思是說,,為官當像這泓泉水,,再坎坷也不能失去雄心壯志,再貧困也須堅守清廉之心,。
“顛簸不失志,,貧賤亦清廉”是朱熹一生恪守的信條。史料記載,,朱熹少年失怙,,生活困頓,但他篤志于學,,苦讀入仕,。從政期間,他廉潔奉公,、甘于清貧,,并以此教育子女。在《朱子家訓》中,,他提到“世路無如貪欲險,,幾人到此誤平生”,闡釋了貪欲害人的深刻道理,。有一次,,他路過女婿家,其女貧寒,,以蔥湯麥飯招待,。當女兒為淡飯粗茶待父而不安時,朱熹卻寫下“蔥湯麥飯兩相宜,,蔥補丹田麥療饑,。莫謂此中滋味薄,前村還有未炊時”,。寥寥數(shù)語,,盡顯“廉不言貧”之追求。
對有志之士而言,,無論“顛簸”還是“貧賤”,,都是砥礪品性,、增長才干的“磨刀石”。中唐“詩豪”劉禹錫一生仕途坎坷,、屢遭打擊,,但他始終不消沉、不失志,。被貶連州期間,,他積極履職,大力發(fā)展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,;當連州遭遇疫病時,,他立即向在廣西柳州的柳宗元和湖南道州的薛景求援,討來藥方,,按方制藥,,發(fā)給百姓服用;為栽培當?shù)厝瞬?,他親自執(zhí)教講學,,使連州文風昌盛,成為“科第甲通省”,。在花甲之年到蘇州任刺史時,,正遇上大水災。他及時察訪災情和百姓之需,,向朝廷上奏章請求救濟,,使當?shù)匕傩瞻踩欢冗^災年。正是種種“顛簸”經(jīng)歷,,使劉禹錫對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,,留下了“千淘萬漉雖辛苦,吹盡狂沙始到金”“石以砥焉,,化鈍為利”“功利存乎人民”等不朽名句。
“時窮節(jié)乃見,,一一垂丹青,。”在中國共產(chǎn)黨歷史上,從來不乏這樣的志士仁人,。趙尚志一生三次被捕入獄,,坎坷的經(jīng)歷絲毫沒有動搖他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。1940年3月,,他在寫給中共北滿省委的《請求書》中寫道:“我不能一天離開黨,,黨也不要一天放棄對我的領導。”他投身東北抗日游擊戰(zhàn)爭,,直至流盡生命中最后一滴血,。烈士遺孀,、共產(chǎn)黨員朱引梅,帶著孩子乞討十年,,卻不動丈夫留下來用作組織活動經(jīng)費的黃金,。她把黃金包在破棉衣內(nèi),帶在身邊,,最終分毫不差地交給了組織,。
實踐證明,越是在“顛簸”的處境下,,越能看清一個人的氣節(jié)操守,。黨員干部當以“志”字打底、以“廉”字立身,,在人生道路上不論經(jīng)歷什么樣的坎坷,、在生活境況上不論遭遇什么樣的困難,都要堅定理想信念,,始終不改其心,、不移其志、不毀其節(jié),,以黨的事業(yè)為追求,、以黨的紀律為約束、以黨的作風為遵循,,一輩子為黨奮斗,、一輩子為黨爭光。(趙洪宇)
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