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網(wǎng):“信念不動搖,干勁就能始終如一”(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·“七一勛章”獲得者)
![]() |
在哈爾濱市老年公寓房間中,,崔道植在進行痕跡檢驗實驗(六月八日攝),。 |
看痕知槍,觀彈識人——在新中國公安刑偵事業(yè)中,,練就一雙“火眼金睛”的崔道植是一個傳奇,。
崔道植,黑龍江省公安廳刑事技術處原正處級偵查員,,我國第一代刑事技術警察,、中國首席槍彈痕跡鑒定專家。在他60余年的刑偵生涯中,,檢驗鑒定7000余件痕跡物證,,參與辦理1200余起重特大案件疑難痕跡檢驗鑒定,無一差錯,。
“我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,,上級給我的一切工作,我都是熱愛的,,因為這是人民給我的……”青年崔道植在入黨申請書上是這樣寫的,,隨后的歲月里他也是這樣做的。耄耋之年仍忘我工作,,參與破獲久偵未破的系列案件,,整理槍彈檢驗教材課件,為全國同行提供參考借鑒,,榮獲“最美奮斗者”“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”稱號,,被授予“全國公安系統(tǒng)一級英雄模范”獎章。
看痕知槍
——鑒定痕跡物證7000余件,,無一差錯
在每個犯罪現(xiàn)場,,作案槍支都會呈現(xiàn)出不同的“表情”,如同指紋看似錯綜復雜,,實則紋理清晰,,只不過常人難以察覺。而這細微之處,,卻逃不過崔道植的眼睛,。
搶劫槍支、持槍搶劫殺人……上世紀90年代,,白寶山流竄于北京,、新疆等地連續(xù)作案,。“最初的鑒定結果表明,北京系列案件是用‘八一式’自動步槍作案,,新疆系列案件是用‘五六式’半自動步槍作案,,兩種槍支,不能并案,。”案件偵查工作一度陷入僵局,,直到崔道植接過難題。在射擊彈殼與彈頭中辨別各種纖如發(fā)絲的痕跡,,是他的獨門絕技,。
經(jīng)過三天兩夜鑒定,崔道植作出結論:“彈殼某個細微處,,經(jīng)過‘八一式’自動步槍射出來的有細小橫線,,可以認定北京、新疆兩地的涉案槍支是同一支‘八一式’自動步槍,。”
根據(jù)崔道植的結論,,專案組迅速轉變偵查方向。重大犯罪嫌疑人白寶山進入警方視野,,并被最終抓獲,。
重案告破的背后,是長年累月的艱辛付出,。“有一段時間父親為了通過彈殼判明獵槍槍種,,搜集來各種型號的獵槍,守著成箱的子彈彈殼徹夜琢磨,。”崔道植的長子崔大濱回憶道,。
1981年,黑龍江牡丹江市發(fā)生一起命案,,致命傷為刀傷,。法醫(yī)在受害者腹內發(fā)現(xiàn)了唯一的線索——一枚殘留指甲游離緣,推斷是犯罪嫌疑人同被害者搏斗時用力過猛,,導致指甲被撕斷,。但當時DNA技術還未面世,指甲鑒定技術在我國刑事技術領域仍是一片空白,,指甲能成為鑒定證據(jù)嗎,?
崔道植迅速建立課題,展開研究,。“我收集了省警校4個班200名學生每隔20天剪下的指甲,,觀察它們從最初到一年半后的高低線條排列。”崔道植發(fā)現(xiàn),每片指甲有120至130根豎線,,每根線的粗細和相互之間的間隙都不一樣,且豎線的排列組合因人而異,,具有跟指紋一樣的鑒定價值,。
崔道植讓辦案人員把所有嫌疑人的10個指甲一一剪下,“跟現(xiàn)場遺留的那片指甲游離緣一比對,,確認與一名嫌疑人右小指游離緣樣本高度吻合,,兇犯最終落網(wǎng)。”
凡有刑事案件必有現(xiàn)場,,凡有現(xiàn)場必有痕跡,。自1955年從警以來,崔道植累計檢驗鑒定痕跡物證7000余件,,參與辦理1200余起重特大案件疑難痕跡檢驗鑒定,,無一差錯。
不懈攻關
——完成多項科研課題,,填補國內技術空白
一有涉槍案件發(fā)生,,崔道植不是在實驗室里,就是在射擊場上,。
“那時沒有槍彈自動識別系統(tǒng),,全靠人工操作。”崔道植說,,“比如一把手槍膛線磨損嚴重,,彈殼彈頭上留下的痕跡也會有所不同,要搞清兩者關系,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復試驗,。”崔道植曾用一把手槍擊發(fā)3000枚子彈,然后一枚一枚照相,,一一比對,,記錄下痕跡變化的規(guī)律。
1997年,,在公安部舉辦的國際刑偵器材展會上,,崔道植看到國外各式各樣的槍彈痕跡自動識別系統(tǒng),“一想到我們國家沒有,,當時我心里那個急?。?rdquo;
搞科研攻關,?可自己已退休了,,難以申請經(jīng)費。崔道植便省吃儉用,用退休工資做研究,。7所高等學府,、3所精密儀器研究所、3家鋁廠和鋁箔片廠……5年時間里,,為了突破膛線痕跡提取技術,,崔道植不停奔走;為了設計理想的彈痕展平裝置,,他先后設計了4種模型圖,,與4家機械加工廠合作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。最終,,崔道植成功發(fā)明了一種用特制鋁箔膠片提取彈頭膛線痕跡的技術,在多個省份39家單位推廣應用,;他設計制造了一種彈痕展平裝置,,復制出來的膛線痕跡較以往更加清晰穩(wěn)定。
“崔道植利用鋁箔膠片和彈痕展平器進行槍彈痕跡檢驗鑒定的技術,,獲得了國家專利,,他本可憑著專利權獲得大量經(jīng)濟收益,可他說,,‘專利’兩字限制了其他同行應用這個技術,,于是主動放棄了專利權。”黑龍江省公安廳刑事技術總隊副總隊長滕曉龍說,。
1981年以來,,崔道植在槍彈痕跡檢采方面撰寫了一系列論文,完成手印,、足跡,、槍彈痕跡等7項科研課題,還開創(chuàng)了“指甲同一認定”“牙痕同一認定”的先河,,研發(fā)的現(xiàn)場痕跡物證圖像處理,、槍彈痕跡自動識別系統(tǒng),填補了國內多項技術空白,。
初心不忘
——“只要組織需要,,我有召必回、隨召隨到”
在公寓樓下的院子里,,崔道植走起路來依舊穩(wěn)健,,身體挺得筆直,這哪像一位87歲的老人,?
問他何以老年不老,,崔道植打趣道,,“秘方倒是有,那就是工作,。每破一個案子,,我就年輕一次,每攻下一個難題,,我就感覺年輕了一回,。”
退休26年來,崔道植全身心投入科研攻關,、傳道授業(yè),為推動公安刑事技術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作出了重要貢獻,。他常說:“到了這個歲數(shù),,更要提著一口氣,信念不動搖,,干勁就能始終如一,。”
“我1953年12月6日入黨。”崔道植對自己的入黨日期記憶猶新,,“是黨培養(yǎng)了我,,這一生所有的機會都是黨和國家給予的,咋能不報答黨恩,?”
崔道植1934年出生在吉林省梅河口一個佃農家庭,,6歲時成了孤兒。1946年,,12歲的崔道植成為一名兒童團團長,。從那時起,參軍入黨就是他的志向,。
“抗美援朝時我想上前線,,但體檢沒過。我連哭帶鬧,,非去不可,!”崔道植小心翼翼地拿出光亮如新的“抗美援朝紀念章”,“他們拗不過我,,把我納入候補名單,,沒成想正好有人錯過報到時間,我才如愿加入志愿軍,。”說到這,,老人嘴角上揚,仿佛在重溫那份喜悅,。
1955年,,崔道植從部隊轉業(yè)至黑龍江省公安廳,成了我國第一代刑事技術警察,他先后在中央民警干校(現(xiàn)中國刑警學院),、哈爾濱市工人業(yè)余大學,、哈爾濱醫(yī)科大學深造學習。
工作繁忙,,讓崔道植和家人聚少離多,。1995年6月,到了崔道植退休的日子,,老伴金玉伊和孩子們本來期待著一家人“團圓”,,然而退休并沒有成為崔道植事業(yè)上的“休止符”。
“只要組織需要,,我有召必回,、隨召隨到。”退休已26年的崔道植,,仍堅守在刑偵一線,。近年來,除了外出辦案,,崔道植就在家中埋頭整理幻燈片,,他說:“我得趕快把這幾十年的積累整理出來。專利,、版權都不要,,對后人有幫助就行。”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1年07月29日 05 版)
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