腦血管解剖學基礎(二)
椎-基底動脈系統(tǒng)
椎-基底動脈系統(tǒng)是小腦、腦干及大腦半球枕部的血供來源,。當發(fā)生動脈病變時,,所
出現的癥狀與頸內動脈系統(tǒng)不同。椎-基底動脈系統(tǒng)發(fā)自雙側的鎖骨下動脈,,其中是椎動脈起始處是動脈硬化的好發(fā)部位,。另外,它在頸椎橫突孔內穿行,,由于頸椎關節(jié)的骨質增生易造成椎動脈的壓迫,,因此是椎-基底動脈發(fā)生短暫性腦缺血的重要原因。
椎動脈(vertebra artery,,VA) 雙側椎動脈在頸部由雙側鎖骨下動脈發(fā)出,,向上穿行第6頸椎與第1頸椎之間的頸椎橫突孔,經枕骨大孔進入顱內,,至橋腦下緣匯合成基底動脈,。根據椎動脈的行程分為四段:
(1)頸段:椎動脈從鎖骨下動脈發(fā)出至進入第6頸椎橫突孔之前的部分。
(2)椎骨段:穿行于第6頸椎至第1頸椎之間的頸椎橫突孔內的椎動脈,。頸椎關節(jié)的骨質增生,、頸部的過度旋轉易造成該段血管的受壓或損傷,,是引起椎動脈供血障礙的原因之一。
(3)枕段:椎動脈出第1頸椎橫突孔至進入枕骨大孔前的部分,。此段類似頸內動脈虹吸部的彎曲,,不易受頸部旋轉活動的損傷。
(4)顱內段:經枕骨大孔進入顱腔的部分,。
椎動脈的顱內段主要分支有腦膜支,、脊髓前動脈,、脊髓后動脈,、延髓動脈和小腦后下動脈。其中小腦后下動脈是椎動脈的最大分支,,供應延髓背外側和小腦后下皮質,、小腦扁桃體及齒狀核。
基底動脈(basilar artery,BA)在橋腦下緣由雙側椎動脈匯合而成,,并沿橋腦腹側正中溝上行,,最后在橋腦與中腦交界處分為兩側大腦后動脈?;讋用}的主要分支有:
(1)橋腦支:包括10余條細小分支,,對橋腦供血。
(2)小腦前下動脈:是基底動脈的中段分支,,在兩側橋腦外側橫行,,于小腦腳下方繞至小腦腹側,與小腦下動脈分支吻合,。主要對小腦底部及橋腦背側供血,。
(3)內聽動脈:有兩個終支,一是耳蝸支,,一是前庭支,,向內耳供血。內聽動脈是椎-基底動脈病變的一個信號,,當基底動脈發(fā)生血供障礙時,,內聽動脈的血流必然受到影響。由于半規(guī)管感覺特別敏感,,當血流量或血壓稍下降,,就可引起平衡障礙,出現眩暈,、惡心,、嘔吐。耳蝸血流阻斷可導致突然聽力喪失,。
(4)小腦上動脈:為基底動脈遠端分出大腦后動脈前的分支,。沿小腦幕腹側向外,,分布于小腦的背側,與小腦的其他兩支動脈吻合,。
(5)大腦后動脈(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,PCA):是基底動脈的終末支,。從胚胎發(fā)育來講,大腦后動脈起源于頸內動脈,。但在正常情況下,,它的血液多數來自椎-基底動脈系統(tǒng),有25%-30%的正常變異,,大腦后動脈仍通過頸內動脈供血,。兩側大腦后動脈在橋腦上端從基底動脈分出后不久,即與后交通動脈吻合,,隨后走行在眼神經的上方(該處大腦后動脈的病變容易壓迫動眼神經導致該神經麻痹),,與小腦上動脈走行平行,繞大腦腳外側至背部,,在小腦天幕切跡游離緣內側轉向其上方,,在顳葉內側和底面向后、向上,,最后到達枕葉,。通常以大腦后動脈與后交通動脈的匯合點為界,將其分為近,、遠側兩段,,也可稱之為交通前段(P1段)和交通后段(P2段)。
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