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床應用

您的位置: 神經(jīng)電生理科 臨床應用詳細

TCD正常檢測方法(一)

發(fā)布時間:2016-10-10 00:00 本文來源: 引自華揚《實用頸動脈與顱腦血管超聲診斷學》

 

1. 顳窗 顳窗位于顳骨鱗部,,顴弓的上方,,外耳道的前方,。從解剖學及放射學觀察,,顳骨鱗部是顱骨最薄弱的部位,容易透聲的區(qū)域,。由于個體的差異,,骨質(zhì)的厚薄各有不同,聲波穿透顱骨時衰減率不同,,因而,,檢測的準確性與顱骨窗的厚薄——顳窗穿透性直接相關。Grolimund1986)研究了聲波穿透性與顱骨厚薄的關系,。聲波穿透顱骨到達腦組織時,,聲頻衰減達35%,。為了補充聲波強度的衰減,大部分TCD探頭的制造,,均增加了提高聲波發(fā)射功率的功能,,但仍有10%的病人,顳窗不穿透,,特別是45歲以上的女性患者,。因為顳骨鱗部薄弱的骨質(zhì)隨年齡的增加不斷鈣化增厚,透聲窗非常小或不存在,。所以,顳骨的厚度及骨密度是影響聲波穿透,、檢測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,。

1.1 顳窗檢測部位分類 顳窗可分為前、中,、后窗,,位于耳屏前緣(外耳道上緣)與眉弓外緣之間的區(qū)域。個別老年人顴弓突出,,在較高的位置上檢出血流信號,,稱為高位顳窗,或稱之為額顳窗(圖4-4),。為了獲得最佳的血流信號,,在檢測開始時應對三個部位常規(guī)掃查,并用不同的角度多方向收索,。探頭放置后窗,,聲束朝向前上;探頭放置前窗,,聲束朝向后下,。

1.1.1 后窗:在外耳道前上方,即耳屏前緣,,是檢測成功率最高的部位,,適合于多數(shù)患者的檢查。特別是對前循環(huán)血流的檢測,,多普勒聲束角度易于調(diào)整,。但是,對于瘦小顴弓較突出的患者,,后窗檢測時,,探頭平面無法與皮膚完整接觸,一旦與皮膚接觸完整,,則探頭的角度增加或垂直,,不能獲得滿意的血流信號,,甚至無血流信號探及。在此種情況下,,將探頭后1/31/2的掃查面與皮膚接觸,,前2/31/2探頭表面用較多的超聲波耦合劑充填,可以獲得滿意的血流信號,。因此,,TCD檢測采用的耦合劑應為高質(zhì)量膠胨狀,不易液化,。

1.1.2 中窗:是在中窗的基礎上,,探頭再向前移動1.0~1.5cm,是顳窗最為平坦的區(qū)域,。聲束方向為水平位稍向前上,。此部位對于探測后循環(huán)血流角度較大,對于前循環(huán)血流的檢測,,可調(diào)整的角度范圍過小,。

1.1.3 前窗:是在中窗的基礎上探頭再向前移動1.0~1.5cm,是顳窗最后檢測的部位,。比中,、后窗位置更高,聲束向后下調(diào)整,,從而增加了聲束與血流之間的角度,,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血流檢測的結(jié)果。通常,,前窗不是顳窗探查血流的常用部位,。

1.1.4 高位顳窗:即額前窗,位于前窗的前方,,是最靠前的聲窗,。探頭角度明顯向后傾斜,因此增加了探測前循環(huán)血流的限制,。對于某些聲窗不穿透,,額前窗式唯一的檢測顱內(nèi)血流的部位。

2 檢測動脈與相關解剖 通過顳窗可檢測的顱底動脈包括:MCA ,、ACA1,、PCA1PCA2,、ICA1,、ACoAPCoA

2.1 頸內(nèi)動脈末段(ICA1):ICA1或稱TICAICA床突上段的終末端,,及MCAACA1的分支處,。血管造影顯示,從額前位觀察,,ICA1走行首先朝向側(cè)上方,,隨后轉(zhuǎn)向后側(cè)方。當ICA1主干為側(cè)向行程時,,探測的入射角度較低,,獲得的流速相對準確。當ICA1向側(cè)上方走行時,,探測角度加大,,獲得的血流速度相對減低。正常ICA1的管徑為3.6~4.6mm,。ICA顱內(nèi)分支是有床突上段分出,。而PCoA是由床突上段的背側(cè)發(fā)出,斜向后走行,,長約1.5cm,與PCA相連接,。由于PCoA的管徑細小,,走行與探頭聲束之間為垂直關系,常規(guī)檢查PCoA的血流時困難的,,只有在PCoA作為側(cè)支循環(huán)通路開放時,,才有可能獲得PCoA血流信號。

 

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

TCD正常檢測方法(一)
 就醫(yī)須知 醫(yī)院位置
醫(yī)院微信公眾號(預約掛號)